看中讯网 知天下事!

彭州丹景山镇“花村堂屋”开启百姓幸福新生活

文化2019-07-2413251

“堂屋”是川西坝子民居中举行家庭祭祀、安排重大礼仪和待客的场所。在彭州市丹景山镇花村街,居民们虽然已经住进了楼上楼下的新居,但是,对于乡愁的记忆仍然植根于每个老川西坝子人的心中。近日,由花村街群众共同打造的“花村堂屋”落成,7月22日,花村街住户们还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落成典礼,现场居民们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小朋友们进行绘画比赛,大伙还凑钱自己下厨还精心准备了冷餐会,“花村堂屋”凝聚和见证了街道住户们由冷转热的全过程。

“花村堂屋就是我们花村街100多户人共同的客厅,我们183户人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负责筹办今天冷餐会的张廷芳大姐动情地说。

据了解,花村堂屋的房子是居民的闲置空房,里面的100多件陈设是每家每户自愿捐的,老瓷器、老算盘、木雕、石刻等每一样都称得上是值钱的宝贝。居民们轮流当值,“今天我当家”的流动红旗挂在谁家就由谁家值班,负责打扫堂屋的卫生、接待游客咨询、并为街道的群众提供茶水等服务,一间小小的堂屋,把过去不怎么往来的邻里紧紧地融合到一块儿,变成了温馨、和谐、互助的大家庭。

“花村堂屋”的定位既不是社区干部的办公场所,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中心,而是社区发展治理框架下群众自治的载体和平台,是花村街共建委员会、共治委员会、共营委员会成员议事活动的地方,是以街道老百姓为主体,让大家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舞台,是维系社区居民的精神纽带,是大家合力打造的温馨家园。

花村街老百姓公共意识的产生和变化并不是从堂屋的建设开端,而是得益于一年前社区启动的花村街创“成都市最美街道”工作,此项工作在丹景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全程贯彻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理念,全面发动群众参与建设、治理和后期的发展,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统筹社治、城管等多方面的资金共70万元,撬动了居民100余万元的投入,使花村街以最好的成绩被评为2018年下半年成都市最美街道。

近年来,面对基层治理中出现的“事情做得越多矛盾越多,干部干、群众看,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等新情况,丹景山镇党委、政府瞄准新问题、新情况,以花村街蜕变为切入点,探索创新推出了双向联动工作法暨“123N”治理工作机制,着力将党的核心堡垒作用、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自治组织的治理作用和各类平台资源转化为引领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强大优势,以“花村堂屋” 牵动社区治理大格局,开启了百姓幸福新生活。

从“最差”到“最美”  花村街实现“醉美”蝶变

花村街,原名花村,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关口场社区,是汶川地震后重建的以明清风格为主调的仿古街道。花村街本来有着较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因各类产业的凋敝、公共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花村街虽以重金投入打造,却没有生意可做,年轻人纷纷出走,老百姓信访频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街上的房屋立面开始出现破损、漆面脱落,致使花村街陷入了治理困境。

为打破这一困境,重塑街道的生机与活力,关口场社区在丹景山镇社区发展治理“双向联动”工作法暨“123N”治理机制下,着力从人和环境的同步改变入手,带领群众成立志愿服务队,激发群众的公共意识。并因势利导,一步步成立“共建、共治、共营”委员会,与群众约法三章、分清责任、滴水为界、相向而行。

共建委员会带领群众自行出资出力,负责房屋立面的刷漆、排危、修建风雨廊,自行栽花种草,自行改造庭院;政府投入街面的引水上街、节点景观、文化下地工程。共治委员会带领群众共同管花、管水、管卫生、管乱停乱放、管出摊占道、管乱搭乱建;政府出资负责公共空间的保洁和垃圾收集,公共厕所的改造和清扫。共营委员会带领群众开铺营业,政府负责将牡丹花会、关口棒棒会等重要节会的人流往街道导入。通过一项项惠及群众的的暖心工程,群众与社区以及党委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配合的关系,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感大大增强,同时,群众的获得感、价值感也大大提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区容貌焕然一新,在成都市最美街道评比中,花村街群众的参与度、好评度和满意度为创建获得了最关键的分数。

从“不和谐”到“和谐”,百姓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花村街在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丹景山镇党委、政府创新实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四维度工作法,把城乡社区治理引向深入。在决策方面遵循 “自上而下”明确方向和“自下而上”收集意见,在工作执行方面,遵循“自下而上”推动工作落实和“自上而下”调配各类保障资源。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沟通、实践、修正过程,既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又提高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我们采用双向联动工作法,虽然过程很麻烦、很辛苦,但是结果很甜蜜。不仅没有任何遗留问题,还把过去的一些遗留问题都化解了。群众一直参与其中,怎么花的钱、工程质量怎么样都清清楚楚,不像过去只在门外监督。所以,干群关系非常和谐。”丹景山镇负责人介绍说。

“现在政府是真心实意地为我们老百姓办事,花村街变得这么漂亮,我很满意, 我也要为社区建设加一把力。”年近70岁的夏进东大爷,曾经是跑北京的 “上访户头头儿”,现在却是关口场社区花村街共建委员会的主任,丹景山镇党委政府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以及花村街的巨大变化他都看在了眼里,让他再次对组织充满了信任感,激发了他争当社区主人翁的意识。夏大爷不仅不再上访,去年还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拿出自家有争议的4亩多地建设公共停车场,主动请缨成为了社区志愿者,为老百姓关心在意的事情跑前忙后。一会儿西家劝人拆围墙,一会儿又去给迁坟的居民做思想工作,跟社区干部、自治组织成员一道采购物资、监督工程……尤其在近期开展的平安社区百日攻坚行动中,更是亲自挂帅登场去拆雨棚,及时阻止了花村街乱搭乱建的风头,成为了社区发展治理的带头人。

花村街包括夏大爷在内的5名共建委员会成员、28名共治委员会成员和5名共营委员会成员全部不是村组干部,且都不拿任何报酬补贴,用夏进东大爷的话来讲:我们是自己给自己服务,当然不拿钱。再说了,拿钱了腰杆就不硬了!

从“无收入”到“有收入”,百姓的幸福越来越强

“现在花村街打造好了,来玩耍的人也多了,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过去,我们的住房根本无人问津,现在却成了香饽饽,价格翻了一倍还没有人愿意卖,好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开始创业了。” 关口场社区花村街居民王大姐开心地说。

 丹景山镇创新推出的“123N”模式适应了乡村社会转型的需要,破解了社区建设发展中村民自治缺位、管理单一的瓶颈,同时,也让全体群众充分享受到社区治理给他们带来的红利。

记者了解到,123N治理机制,实际上包含四个方面,以花村街为例:一是打造“一个核心”。为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培训群众,关口场社区两委干部不厌其烦地做群众工作。成规模的坝坝会开了18次,其他小型会议不计其数,一步步把群众引入共建共治共营的道路上,增强社区治理向心力。同时积极排忧解难,对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研究、公开决策,确保群众充分享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花村街的完美蜕变,证明只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才能使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是坚持“两个围绕”,也是社区发展治理的两个原则。第一是围绕“全过程以社区群众为主体”的思想观念,这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社区党总支始终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发展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花村街的整体改造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社区居民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始终围绕宜居宜游宜商的定位做改造,立足于给群众打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社区,并为今后的产业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是围绕“变政府做为我要做”的工作理念,这是解决“依靠谁”的问题。社区党员干部反复开展工作,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建设、治理、经营都由老百姓中的能人撑头,群众主动退让院坝、自愿拆除后院围墙、积极配合迁坟、自发清理杂树菜地、主动拆除建设多年的棚房等。

三是落实“三个步骤”,提升社区治理生命力。第一步共同建设,成立共建委员会。有效解决了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社区治理难题。第二步共同治理,成立共治委员会,减少政府后期管理成本。第三步共同经营,成立“共营委员会”,引领带动居民共同促进商业业态及商业氛围的营造。

四是强化“N个保障”,汇聚社区治理续航力。第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花村街道整体提升项目由居民自筹110余万元实施房屋立面整治、花木种植、业态提升等内容,一期撬动政府资金70万元,后期撬动社治资金200余万元完成道路补烂、老围墙排危、巷道改造、路灯安装、牌坊斗拱等建设。第二是强化智力支持,镇上聘请的社区设计师、造价师,当地的书画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全程服务于街道的改造和群众院落的整治,让街道的品味一下子得以提升,形成了一支本土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三是强化产业扶持,关口帮帮会、牡丹花市、川兰第一早市逐一落户花村街,加大了对餐饮、民宿、文创等产业的扶持,有效破解业态单一问题。如今,花村街已成为网红打卡景点,“蛮姐食堂”、“春风十里”“江哥鲜花店”等群众自己的店面陆续开张营业。

“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游玩花村街时,也顺便逛逛我们的‘花村堂屋’,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幸福新生活。”张大姐笑着发出了邀请。


上一篇:2019成都天府新区乡村振兴投资合作推介会成功召开

下一篇:中铁十二局二公司: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春战队”

发表评论

© 2024 中讯网